银行理财要“翻身”?监管放大招,A股要嗨!

2025-03-28 22:26:03 中长期投资 author

政策红利加速落地:理财公司迎来新机遇

在中国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背景下,监管机构迅速响应。中国证券业协会正计划进一步修订《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目前已完成向部分资管机构的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旨在优化网下投资者和配售对象的注册条件和程序,其中理财公司的主体地位和相关权益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协会拟修改规则,推动机构投资者平权

本次规则修改的核心在于:

  1. 明确理财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在网下投资者和配售对象的注册环节,正式将理财公司纳入机构投资者范畴。
  2. 赋予理财公司平等条件:在注册流程中,理财公司将享受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机构投资者同等的待遇。
  3. 公募私募理财产品同权:公募及私募理财产品在注册环节,也将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证券投资产品享受一致的条件。

四大关键修改:银行理财、保险资金获平等待遇

此次修改主要体现在《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的关键条款上,包括注册条件和注册程序两方面的重要调整。

  • 注册条件
    • 明确将理财公司列为专业投资机构,使其在完成协会注册后,可参与首发证券网下询价和配售。
    • 赋予银行理财公募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投资者管理的证券投资产品一致的待遇,豁免其在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及科创板买入股票的相关限制条件。
  • 注册程序
    • 支持理财公司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一样,可自行在协会注册成为网下投资者和证券配售对象。
  • 申购金额上限
    • 明确银行公募理财产品和私募理财产品与同类配售对象相同的拟申购金额上限。

解读:助力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增配权益

上述规则的修订,旨在新股申购等环节,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进一步的平权待遇,为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增配权益资产提供助力。

新规是前期决定的进一步落地

本次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的修改,也是对2024年10月相关决定的进一步落实,旨在突出专业性要求、优化注册条件、完善科创板新股市值配售安排、加强投资者行为管理,并强化证券公司责任。

背景: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上述规则修改的直接动因,是响应今年1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此前银行理财参与打新受限

长期以来,网下打新投资者被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B类为企业年金、保险资金;C类则包括私募、信托、银行理财等机构。这种分类导致C类投资者在新股分配中获配比例低于A类和B类投资者,使得银行理财在实际业务中很少直接参与打新,普遍是借助公募基金(A类)的通道间接参与。

业内期待进一步拉平投资者分类

尽管本次协会的意见稿优化了网下投资者注册条件,但一些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从业人员仍期待未来能进一步拉平与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分类,从而获得更公平的参与机会。

现状与转变:银行理财增配权益意愿增强

体制机制的制约、客户风险偏好以及负债端的约束,长期以来限制了银行理财在权益资产配置方面的积极性。

过往银行理财权益配置比例低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仅为0.06万亿元,占比0.2%;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83万亿元,占比2.58%。同时,理财产品进一步向中低风险集中,产品结构趋于单一化。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高达29%和67%,而三级(中风险)、四级(中高风险)、五级(高风险)三档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加总仅为4.3%。

市场变化驱动增配需求

然而,2024年以来,债市波动、利率下行、结构性“资产荒”等因素交织,使得增配权益、“从A股要收益”逐渐成为多家理财公司的共识。以DeepSeek、机器人(300024)AI算力为代表的科技股表现强劲,以及股债“跷跷板”效应,都推动了银行发行含权类产品的热情。金牛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银行理财2月份持有股票的产品数量较上月明显增加。

新规构成实质性利好

在此背景下,本次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的修改,对银行理财今年增配权益资产来说,无疑构成了一定的实质性利好。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